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能源局煤炭司,煤炭工业协会、钢铁工业协会,东方金诚信用有限公司及委内运行局、产业司相关负责同志参加督查。
分产品看,12月份,统计的589种主要产品中有376种产品同比增长。原油加工量4782万吨,增长3.7%。
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5%,制造业增长6.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0%。轿车124.2万辆,增长0.6%。分地区看,12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6.2%,中部地区增长8.0%,西部地区增长7.6%,东北地区下降0.9%外商投资12015亿元,增长12.4%,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0.2%,1-11月份为增长5.0%。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25164亿元,比上年增长4.9%,增速比1-11月份提高4.2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5.1%,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现阶段,特高压、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日趋成熟,清洁能源发电经济性快速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共识和共同行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技术、经济、政治条件已经具备。
当前,世界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大挑战,根本出路是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有关国际组织、社会团体、能源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三网融合研究和发展,打造跨国界、跨领域、跨专业的国际合作平台。一是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是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三网的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可以创造巨大的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效应,这是三网融合发展的价值源泉。将全球能源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框架,加快推进、尽早见效。
我们要抓住机遇,推进中国倡议落地,到2025年基本建成我国能源互联网,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有力促进绿色能源、互联网经济、智能交通等领域产业创新发展,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催生新的经济业态,打造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二是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推进三网融合,能够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创效的本质是提升现有经济发展质量,三大基础设施通过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扩大连接范围、提升输送能力、拓展服务功能,实现通道、设施、服务的高效共享,显著降低全社会发展成本,提升能源、信息、交通要素的流通和配置效率,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三网融合发展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积极响应。另一方面是由于输电技术的制约。
结合近年来以特高压电网推进中国电力转型、以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世界能源转型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以推动能源转型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全球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转型创造新机遇、注入新动能、实现新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能源发展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电力发展长期就地平衡为主,对清洁能源开发和大范围配置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电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网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发挥创新驱动的关键作用,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在能源、信息、交通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特别要注重交叉学科、跨界融合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柔性直流输电、大容量储能、能量路由器、信息物理融合、大数据、物联网、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方面尽快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未来能源网的基本形态,是有效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中国方案。推进三网融合,能够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依靠技术创新,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已进入大范围互联互通的发展阶段。当前世界电网仍以超高压输电为主,其输送能力和输电距离有限。以电力为动力、以数据为纽带,现代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呈现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这是三网融合发展的根本内因。三网融合发展为实体经济打造强大新动能推进三网融合,既提升能源、信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又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打造新动能、释放新活力、创造新增长,将有力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本质提升,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全球各国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互联互通发展都有很强的意愿和巨大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高达6万亿美元,将为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我国在能源、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技术优势和较强实力,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新一代互联网、高速铁路等技术全球领先并广泛应用。
推进三网融合,首先是推动能源、信息、交通从传统产业形态向绿色低碳能源、新一代信息通信、高速电气化交通产业的升级发展。推进三网融合,要抓住能源网这个关键和短板,尽快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创新突破。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牢牢抓住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实。全球铁路里程超过130万公里、覆盖150多个国家,全球高速公路超过23万公里、覆盖80多个国家,铁路网、公路网以及航空、海运基本实现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
特高压、智能电网等能源技术日趋成熟,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电气化高速铁路、电动汽车等交通技术蓬勃兴起,推动电力光纤通信、车联网、自动驾驶等跨界融合技术不断创新,互联网+能源互联网+交通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三网融合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将有力推动基础设施的全球覆盖和广泛应用,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世界和平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是由于输电技术的制约。三网融合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全球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是基于中国特高压电网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实践,提出的推进全球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创新。
我国在能源、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技术优势和较强实力,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新一代互联网、高速铁路等技术全球领先并广泛应用。创新的本质是提高经济发展潜力、开拓经济发展空间,实现网络经济指数型叠加效应。
将全球能源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框架,加快推进、尽早见效。当前世界电网仍以超高压输电为主,其输送能力和输电距离有限。
推动有关国际组织、社会团体、能源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三网融合研究和发展,打造跨国界、跨领域、跨专业的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三网融合,能够实现创效创新巨大价值。
现阶段,特高压、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日趋成熟,清洁能源发电经济性快速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共识和共同行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技术、经济、政治条件已经具备。全球信息网通过250多条海底光缆、700多颗通信卫星实现了互联互通,服务人口超过35亿人。三网融合是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能够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我们要抓住机遇,推进中国倡议落地,到2025年基本建成我国能源互联网,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显著提高实体经济的电气化、信息化和清洁化水平,进入用能更清洁、生产更智能、流通更便捷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实现我国实体经济从量到质的双提升。
有利于实现网络设施和服务的开放共享、高效利用,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发展成本,取得巨大网络规模效益。造成这种差距,一方面是由于发展理念的落后。
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三网融合发展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积极响应。发挥规划统领作用,深化世界能源、信息、交通等领域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开展三网融合发展规划研究和顶层设计,发挥中国的综合优势,持续引领发展。